反季節蔬菜安全嗎?

2018-08-22 21:10

與植物激素相同,在大棚中的農藥的使用也算是個無奈之舉。人為提高溫度和濕度的大棚,無疑為害蟲和病菌提供了繁殖的好機會,那些被人精心呵護的作物又為它們提供了豐盛的大餐,面對如此盛宴,要讓病蟲害不發威顯然是不現實的。在中科院沈陽生態所對北方某地進行的一項調查現實,大棚種植的黃瓜種普遍存在有機磷農藥和擬除蟲菊酯殘留的問題,并且那些低毒性的擬除蟲菊酯殘留相對過多。這也可以理解,很多種植戶以為用得越多,效果越好。殊不知,殺蟲效果跟農藥的用量并不是成正比的。這種過量使用的做法,不但會增加污染的風險,還會提高害蟲的抗藥性,為未來的生產種植埋下隱患。

實際上,允許大量使用的植物激素幾乎都是無毒或者低毒的,它們經過了長時間的毒理實驗,才進入到實用階段。并且,植物生長調節劑在植物體內以及自然條件下都會發生降解,比如用濃度為30毫克/公斤的氯吡脲浸泡幼果,30天后在西瓜上的殘留濃度低于0.005毫克/千克,遠遠低于國家規定的殘留標準0.01毫克/千克。當然,對于一些毒性較高的調節劑,都有明確的適用范圍和用量要求,只要按照這些要求使用,是能夠保證安全性的。其他殺蟲農藥的情況也大抵如此。

毫無疑問,我們都希望吃到無污染、味道好、價錢又便宜的蔬菜,可是栽培手段很難同時滿足這些條件,所以我們只能在這些標準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。

除了改良品種,培育出更好吃的反季節蔬果,為了抵御病蟲害,幫助蔬果遠距離運輸,轉基因等新的生物技術會被大量應用。有些可以產生抵御蟲害的BT蛋白質,有些可以減少催促果實產生的蛋白質。如此一來,蔬果在“工業化”的道路上越走越遠。

不管怎樣,“反季節蔬菜”還是將我們的冬日餐桌裝點的繽紛多彩,調理一下被土豆蘿卜攪翻的胃口,讓人多添兩碗飯。當然,我們也希望其中不會有農藥的風險,希望將來的反季節蔬菜不再是一道擺在我們面前的、“吃與不吃”的選擇題。